《福州晚报》2013.9.28:揭秘:“髓”念救命恩 谁系公益情
发布时间 :2013-10-12      浏览:44

当前位置:福州晚报20130928 >> 3:福州新闻

我省首次组织两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与受捐者见面

揭秘:“髓”念救命恩 谁系公益情

受捐者李丽向捐献者陈仙坤(左一)送上锦旗和礼物。

  ■本报记者 张笑雪 通讯员 李丽延 文/摄
   本报讯 多年前,上海的孙宏波和重庆的李丽都在饱受血液病的病痛折磨,濒临生死边缘,是来自福建的两份造血干细胞使他们重获新生。康复后的他们一直惦念着福建陌生的救命恩人。昨日,在福建省红十字会的牵线搭桥下,远隔千里却牵挂多年的两对“亲人”终于在福州相见。这也是全省首次举办这项活动。
   第一对 受髓者本月返校
   不仅孙宏波和李丽在惦念福建的救命恩人,而捐献了造血干细胞的毛净和陈仙坤也非常想知道他们的捐献对象近况如何。
   昨日下午3时30分,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演播厅内鸦雀无声,每个人都在期盼见面时刻的到来。
   当28岁的毛净出现在台上时,孙宏波的母亲眼泪夺眶而出,她上前紧紧握住毛净的手,激动得无语凝噎,上演了一幕“真情相‘髓’,感恩生命”的动人场景。随后,15岁的孙宏波拿出笔和纸,马上记录下毛净姐姐的QQ号,孙妈妈也赶紧将从上海带来的护肤品送给毛净。
  两年前,毛净在福建省肿瘤医院捐献50毫升造血干细胞,将当时年仅13岁的白血病男孩孙宏波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1985年出生的毛净是福州人,是一对双胞胎中的姐姐,大一时就报名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目前就职于福建省兴业银行。在姐姐的影响下,妹妹也献血并加入中华骨髓库。
   上海的孙宏波2006年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1年经非亲缘关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状况良好,本月已经开始返回学校读书。
    第二对 受髓者即将参加工作
  “这是我妈妈的一点小心意,祝宝宝长命富贵!”昨日下午,来自重庆的受髓者李丽将一副银项圈和长命锁塞到救命恩人陈仙坤手中。
   今年33岁的李丽说,她早就想见一见捐骨髓给自己的人,一个月前当得知可以来福建见救命恩人时,全家人都激动万分。“救命之恩我无以回报,真不知道怎么表达我们的感激。”李丽说,当知道恩人有个小宝宝时,妈妈按照老家的习俗定了一副银项圈和长命锁,祝福恩人的宝宝健康成长。李丽还告诉大家,她现在恢复得很好,已经考取了会计证,即将上岗工作。
   29岁的陈仙坤看起来黝黑壮硕,面对李丽和她妈妈的感激时,他显得有些腼腆。据了解,2009年当得知骨髓配型成功后,陈仙坤怕自己身体出岔子影响捐献,为了防止感冒,他每天吃下十多颗大蒜。当时,陈仙坤在厦门一家酒楼就职,现在在平潭经营早餐店。
  □新闻链接
   “一年内不见面”是国际惯例
   “我们既然在茫茫人海中有缘配型成功,为什么却不让我们见面?”面对这个问题,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福建分库的专家表示,这是因为,供患双方见面所牵涉的问题很多,涉及法律、道德、社会伦理等诸多因素。
   根据国际惯例,造血干细胞捐献中的供者和患者之间,至少应当保证移植一年内不见面的原则。这样是为了保护供患者双方的隐私和权益,避免对双方的生活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供患双方见面后,有可能会出现供者向患者索要费用,或患者复发后求供者第二次捐助,让供者尴尬。
   一般情况下,医院和中华骨髓库不会鼓励供者做二次捐赠。如果实在需要供者进行二次捐献,应当由中华骨髓库出面动员供者,医院不能私下透露供者和患者双方信息,或鼓励患者向供者再次求助。
   移植一年后,供患双方如对见面都无异议,必须征得上级部门的同意,并在相关部门的安排下,谨慎相见。
   捐献不影响健康受捐者血型将与捐献者一致
   接受造血干细胞捐献的人,大多是白血病患者。接受骨髓移植后,他们的免疫系统、造血系统将全面重建,他们的血型会与捐献者变成一样。
   很多人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健康,省红十字会相关专家称,实际上,捐献造血干细胞一次,只相当于采集了50毫升至200毫升富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
   通过对全球已实施骨髓移植的供者身体状况进行监测,目前尚未发现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有影响的个例。由于捐献时取用的造血干细胞量很少,且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功能,献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周至2周内,血液中各种成分可恢复到原来水平,并不会影响捐献者的身体健康。
   据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已开展十几年,目前该手术的成功率约66%,一个月后出仓率可达100%,1年存活率为70%左右,2年存活率为60%以上,5年存活率约为60%,也有患者术后生存已达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