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015.7.18: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赴南平顺昌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 :2015-07-19      浏览:62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赴南平顺昌县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2015-07-18 18:43:23 林长春 来源:东南网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社会实践队赴南平顺昌县兴源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东南网718日讯(本网记者 林长春 通讯员 许慕岚)近日,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学子们赴南平顺昌县元坑镇和郑坊镇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了“关注新农村建设,发现最美乡村”为主题的调研。土木工程学院实践团的同学们以实地参观、走访居民、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关注新农村建设 走进郑坊镇兴源村

 

郑坊镇人大主席等乡镇领导为队员们介绍兴源村重建后的变化

兴源村清澈的小溪

 

   调查获悉,在2006年的时候,兴源村由于遭受了特大洪涝地质灾害的影响和受异地建房的限制---宅基地难寻,给重建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乡党委、乡政府利用福银高速公路开通的契机,结合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兴源村列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

    建设期间,政府按规划审计的统一标准进行布局,在工程自建施工的条件下保证了外观的统一,整个乡村显得整齐美观,营造了温馨祥和之美。

    兴源村重建后,不仅耕地面积没有减少,森林的覆盖率还提升达到了89%,整个乡村基础设施样样齐全,居民在享受优美环境的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水平。

    在问卷调查中,一位林女士,对兴源村从以前的洪涝灾害村到现在的新农村的兑变――感受深切:以前自己的生活很拮据,常去外地打工挣点钱,还得靠政府的补贴过日子,现在重建后,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而且还在家门口规划了块耕地种菜,自己可以不用那么辛苦地奔波,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发现最美乡村 探访元坑镇秀水村

元坑镇的文昌桥

元坑镇的一池荷花

 

    据悉,元坑镇是古民居、古建筑、古祠堂等传统风貌文化名胜众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兴源村不同,秀水村自古便是十里八乡的文化重镇,是元坑镇的文化瑰宝。

    据称,秀水村是周边各村,历史上出功名最多的乡村----人数达160多人。因此,文昌阁成为我们首先要去拜访的古建筑,可惜的是始建于民国二十年的原阁,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拆除,现在所见的文昌阁,是由元坑镇乡亲联宜会于2010年重修,2013年完工的。

    闽北最长古廊桥――文昌桥,又名墟桥,以前逢农历一、六的墟期,是当地的老百姓及周边的民众在桥内进行生产资料交易的场地。1980年,元坑镇政府在旧址上,建一座石拱桥,与原来的旧桥墩联接,便利了村民的通行,但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文昌桥了。此外,由于文昌桥的一头连着关帝庙,因此也是老百姓赶庙会、祭祀的场所。

    顺昌第一大清代古民居――陈氏三大栋,是一座族居式组合型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四座四进庭院并列而建,既相对独立又相通相连,建筑面积足有2800多平方米。触摸着宅前的石鼓、拴马石架、停轿坪,似乎能听见它们正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显贵和繁华,据说该建筑群用三年时间始建完成,具有地方建筑特色。

    2010年,元坑镇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荣誉称号――成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 传承最美乡村

    在带队老师的悉心安排和当地有关领导和校友的热情接待下,同学们在 “关注新农村建设,发现最美乡村”为主题的一系列调研活动中体会到:这些年,我国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得益于良好政策的实施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另一方面是居民团结一致为城镇化建设而努力的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村民逐渐意识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响应村委对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环保、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文化风貌的号召,在乡党委、乡政府的带领下,团结全村广大干部和群众建设美好家园,共创美丽中国,是城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