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燕,女,汉族,工学博士,1981年生,200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中共党员,自觉遵守党章,时刻牢记作为中共党员的职责;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坚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信念”,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入职以来热爱教育事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主要事迹如下:
(一)围绕教书育人之根本职责,坚守初心使命,注重点滴积累。任教六年来,她成为装备制造类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承担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等专业的力学类课程教学工作。认真履行教书育人之根本职责,坚持课程教学持续改进,不断创新的工作原则,刻苦钻研教材和课程资料,结合课程特点,不断在教学中引入新素材,设计新方案,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自身教学水平。在2016年,获得福建工程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018年,获得第四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一等奖、并被授予“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称号、“福建省金牌工人”荣誉称号,此外还被评为福建工程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2016、2017学年文明创建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为了解决力学课程知识点多、理论逻辑性强,学生不易掌握的问题,她在力学教学团队中率先开展线上课程建设,为学生课下知识巩固提供帮助。先后开设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三门线上课程,并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从课程知识的凝练、课件的设计、互动答题的素材、线上作业与试卷的制作都力图精益求精。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和运用,其中理论力学线上课程已申报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同时,所建立的线上课程也为2020年“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提供了教学便利,她热情地与同事们共享自己的线上课程资源,竭力在最短时间内为线上教学做准备。为了确保特殊时期全线上教学的质量,在线上教学期间针对如何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率等问题也认真推敲,坚持一边教学,一边反思的方式,积极推动线上教学的不断完善。
(二)紧密迎合需求,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了迎合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她也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方向。思考制定力学课程实现从传统模式向多元模式智慧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规划。她认为教学思路由课程教学向多维度人才培养拓展,教学目标也应进行精细化规划,提出从“专业培养”、“能力培养”和“思维方法培养”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目标的精细化规划,将“力学仿真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创新设计与力学分析”引入课程教学,发展多元模式教学融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自2017年以来,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等教研教改项目4项,参与省级、校级等各类教研教改项目5项。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她也深刻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积累的重要性。
(三)突破重重困难,勇于科研创新。入职以来,在科研方面上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在研究方向上,不仅需要融入学院科研平台,还需探索一条可持续研究且紧跟科技发展需求的创新方向;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教书育人是根本,教学必须放在首位;作为母亲和子女,也有很大的育儿职责和家庭责任。面对科研、教学及家庭的多重压力,时间的分配是最令人焦虑的问题,缺乏整块的科研时间,是科研进展的最大阻碍。但她始终坚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定会有成果。在日常中,不仅要合理规划时间,尽量挤出整块的时间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还要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文献资料。花费了两年多时间的积累和探索,终于摸索出一套科研、教学及家庭兼顾的协调模式,在科研上也开始有所起色。在科研方向上,紧跟国家智能制造发展需求,围绕智能设计、制造与检测一体化发展目标,钻研技术突破,努力创新,也探索出自己的科研方向。近五年来,主持国家青年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教育厅项目等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软课题项目等科研项目8项,科研上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四)围绕新时代“产、教、研、创”四维融合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性、延续性、拓展性”的全方位育人实践路径。秉承“科教融合、创新育人”的宗旨,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与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形成以智能加工及智能检测为主线科教融合方向。每年固定吸纳学生组成科创小组,将创新设计研发作为科创日常工作,并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推动日常科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项目书撰写、创新产品设计、制作实物、专利申报、论文撰写等形成系统性锻炼。围绕团队科创主题,组织参与适合的学科竞赛,拓展科创活动。2017年以来,指导创新创业项目6项,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赛事,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共15项,指导学生科创已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还有6项专利正在实质审查阶段或申请中,努力做到创新研发系列化、系统化,团队年年有延续,力图使科研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能更好地的结合。